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一口气看完《林则徐》的一生。

乾隆五十年,林则徐出生在福建侯官县,小林是家中次子,排行老二。他出生的时候,林家的经济状况就不是很好,还欠了一些外债。父亲林宾日以开办私塾谋生,做些手工来补贴家用,他们的收入除了养活家里,还要用来还债。后来家中共有 11 个子女,生活难以为继,便时常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

不过,虽然家庭条件一般,但胜在家庭氛围很好,这使得小林有十分富足的世界。孩子就是父母的镜子。林则徐为人正直可靠,为官清廉,这样高贵品格的形成,离不开林家父母的言传身教。

林母是个善良淳朴的人,她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和兄弟姐妹一起、学女工,识明大礼、识大义,还乐于助人,乐善好施,虽然自己兜里也掏不出一个子儿,但还是会尽力对别人伸出援手,是贤良淑德的典范人物。林则徐小的时候,看母亲日夜操劳,太过劳累,就想着辍学来帮父母分担家务。她知道后对林则徐说,男子汉要志存高远,不要以眼前的小事来表达孝心,让林则徐把书读好,未来能够做大事。母亲对林则徐来说是那盏点亮前路的明灯,最终使他成为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

除了母亲以外,林则徐父亲对他的影响也很大。林父因为眼疾问题被断了科举路,所以他将科考的希望寄托在了孩子身上。林则徐名字里的“则徐”还有个故事,相传林则徐出生的时候,新任福建巡抚徐嗣曾路过了他家门口,他爹希望这个刚刚降生的孩子能学徐嗣曾一样做大官儿,于是就给他取名为则徐。他对林则徐寄予厚望,十分重视他的教育问题,林则徐从 4 岁起就跟着父亲入塾读书,家境贫寒,供养一个读书郎又谈何容易?但林父坚持让林则徐读书,并对林则徐寄予厚望,林则徐机敏有才,7 岁时便能写成文章,年少时更是有凌云壮志。某次,老师携同学们同登鼓山,爬到顶峰的时候出上联“海到尽头天作岸”,要学生们对出下联儿。林则徐同学迅速作答“山登绝顶我为峰”,表达了自己的远大抱负。

嘉庆二年,林则徐参加府试,摘得第一,次年又考中秀才。之后,林则徐进入鳌峰书院,在此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好友,并立下经邦济世的志向。嘉庆九年,林则徐参加乡试,考中举人。年底,他北上参加会试,不幸落第。此时林则徐已经成家。为了照顾家庭,会试落榜后,林则徐返乡兴办书院,开班授课。

嘉庆十一年后,林则徐先后受到张百龄、张师诚的赏识和任用。几年的实践,为林则徐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特别是在张百龄手下做事期间,正好赶上厦门鸦片走私严重,这使得林则徐对于鸦片走私问题、烟贩手段等有了深刻的认识,为他后来处理禁烟事件打下了基础。

嘉庆十四年,林则徐赴京师参加会试,再次名落孙山。嘉庆十六年,林则徐终于在第三次会试中取得佳绩,考中进士,随后请假回家。嘉庆十八年,林则徐销假回京,进入翰林院庶常馆。在这儿,林则徐除了积极完成本职工作,参与《大清一统志》等的编修,还认真学习了翰林院中丰富的典藏书籍,研究水利、地理等各种经世致用的学问,为实现经国救世的远大抱负做好了充足准备。比如在水利方面,他潜心研读了历代在治水方面的资料,撰写了《北直水利书》,提出防重于治、保持水土等至今仍具有借鉴价值的观点。青年林则徐的积累,在他任职的地方之时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嘉庆二十一年,林则徐被派到江西主持乡试,嘉庆二十三年,林则徐又赴云南盐政人才。对待考官这份工作,林则徐相当负责、谨慎,每份考卷不论出处,都经过反复的评定,生怕遗漏任何一个有才之人。也正是因为林则徐的公平公正,他评选出的榜单之中,有许多出身寒门的才子,被赞为“清榜”。

嘉兴二十五年,林则徐被任命为浙江杭嘉湖道,是管理杭州府、嘉兴府、湖州府的正四品官员。在任期 间,他在水利修缮上颇有建树,解决了浙江一带诸多水利问题。不过,初到地方为官的林则徐对于职场的诸多杂物和同事之间的相处之道感到苦恼。

道光元年,赶上林父生病在家无人照料,林则徐决定辞职一段,照顾父亲的同时,也给自己一些思考。道光二年,为了照顾家庭,林则徐不得不复出,再次赴京求职。林则徐政绩卓越,很有办事能力,再加上恩师曹振镛、沈维鐈为他精心打点,他很快便再次获得重用,连连擢升。

林则徐的宗旨便是为民办事,他积极处理民生问题,公正审理案件,受到百姓的爱戴,百姓们纷纷发出“林公来,我生矣”的感叹,称之为“林青天”。他曾说,“尽职之道,原以国计为最先,而国计与民生实相维系。朝廷之度支,无一不出于民,故下恤民生,正所以上筹国计。所谓民为邦本也。”可能是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林则徐继承了孔子重民的思想,他认识到了人民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日后的工作中,他也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这句话。

在江苏和浙江期间,为整顿地方风气,他下令全面禁烟,为疏浚河道,治理水患,他上书建议兴修水利,造福了一方百姓。

道光六年,林则徐为父奔丧,回到福建老家。在家乡的这段日子里,林则徐也没闲着。他疏浚福州西湖,推动水利工程的修筑,助力当地农业发展。林则徐认为,“官不足悯,而民可悯;民即不贫,而农民可悯,而农民之勤苦者犹可悯。”百姓农民的民生问题从来都是他最关心的。

就是这样一位为民办实事,又有卓越水利才华的官员,自然而然的获得了道光帝的重用,升职加薪更是家常便饭。但好景不长,林则徐很快就迎来了职业生涯的重大转折——禁烟事件。

道光年间,正是西方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时期,鸦片成为打开中国门户的关键商品,大量白银的流出使得道光帝非常不满,他连开八天大会,召见林则徐,与他探讨禁烟问题。“此祸不除,十年之后,不惟无可筹之饷,且无可用之兵。”所谓禁烟派的主力代表林则徐自是全力支持。

道光十八年,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奉命前往广州调查并处理鸦片走私事件,“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林则徐带着势必要铲除鸦片毒害的决心,在广州发起了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他抵达广州后,获得了邓廷桢等地方官员的支持和配合。

道光十九年,林则徐与英国驻广州商务监督、义律鸦片贩子等人斗智斗勇,成功收缴所有鸦片,并做了一个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虎门销烟。1839 年 6 月 3 日,在市虎门镇的一片上,一团团白色烟雾从池内冲向天空,这些烟雾足足持续了 23 天,向世界宣布了中华民族的决心和意志。

道光对于林则徐等人的禁烟成果表示满意,并大加赞赏。不过老板的心思你别猜,尤其是道光的,上一秒你是宝贝员工,下一秒你也可以是落魄罪臣。

道光二十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林则徐等积极备战对抗,不幸战败。次年,道光便向林则徐发难,将广州战败的黑锅扣在了林则徐头上,将其发配到了苦寒之地。林则徐只好动身出发新疆。他带了大量书籍、笔墨纸砚,一路实地勘察,在西北丝绸之路旧道上跋涉了 4 个月,终于抵达了伊犁,途经江苏镇江,与老友魏源相见,林则徐将翻译好的外国资料托付给魏源,希望他可以编撰《海国图志》。

在广州工作期间,林则徐曾推动设立译馆,主持翻译外国书籍,并整理、抄写、编辑成册。林则徐还积极研究西方先进的军事武器,形成了机械化军事变革的新概念,推动了中国近代海防和海军事业的建设,这又再次体现了林则徐对于经世致用学问的浓厚兴趣,以及他在这个领域所做的卓越贡献。

远离广州的林则徐仍然心系东南沿海的战事,赶往新疆戍边的途中,他也多次写诗表达自己对东南沿海的忧虑,“不信玉门成未道,欲倾珠海洗边愁。”尽管道光将他作为战争的筹码和牺牲品,他仍然一片忠心,希望能够为清廷贡献自己的力量。他曾写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表达自己对于祖国的深切担忧和赤胆忠心,并以此勉励自己,“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即使是被贬戍疆,林则徐也是尽心尽力。

道光二十二年的林则徐已经是个快 60 岁的老翁,加上自广州到伊犁的长途奔波,身体状况早已大不如前。但在伊犁期间,他关心新疆事务,心系新疆百姓,极力发挥自己的才能,办水利、垦荒地。此外,他还提出著名的“防塞论”,希望朝廷重视边疆安全,这也一直成为林老的一桩心事。

1847 年 3 月,清廷召回了林则徐,他被任命为云贵总督。1849 年,林则徐在长沙湘江边约会了一位与他神交已久的小友,此人正是落魄举人左宗棠,两人刚见面,还没说话呢,左宗棠就一脚踩空,掉进江里,成了落汤鸡。这一下直接打破了网友初次会面时的那点儿拘谨和羞涩,两人秉烛夜谈到天明,林则徐将自己在新疆收集的地图以及大量文书资料都交到了左宗棠手上,为左宗棠日后收复新疆提供了重要推动作用。很多人都好奇,这一晚上他们到底谈了什么?是天下大事还是职场经验?这些在左宗棠后来的回忆录里均可看见,这咱下次再谈。这次江湖夜话对左宗棠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两位先后为新疆做出巨大贡献的名臣在此刻完成了思想责任的接棒。

道光三十年,早已卸任回乡的林则徐又接到了调令,他被道光任命为钦差大臣,去广西镇压上帝会起义。66 岁的林则徐推辞无果,只能躺在特制的卧椅上,被一路抬着从侯官去往广西。刚到了广东揭阳的普宁新官,林则徐就病得没法儿动了,没多久,林则徐就在儿子林聪彝以及幕僚刘存仁的陪伴下在病榻上去世,他临终前用尽最后的力气指着天空喊道“星斗南”,然后就闭上了双眼。

林则徐去世后,此讯还没来得及传到京师,林家又收到了赴任广西巡抚的吉召,这道光可真是压榨员工第一名啊,道光收到了自己的得力干将去世的消息后,对林则徐大加封赏,进赠其太子太傅、诏总督,谥号“文忠”。

至此,民族英雄林则徐的故事落下帷幕,回望林则徐这一生,几经起落,也算是完成了自己的远想,20 岁时的心愿成为他这一生漫漫长路的指引,经国救世,为了国家和社会,他燃尽了自己的热血和生命,真正践行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是典型的付出型人格,无论日渐腐朽的清朝如何待他,他都无怨无悔地付出,因为他为的从来不是一家一姓,而是天下百姓的幸福,民族的存亡。吴月霄评价他为“北斗士星明中流,一柱靖缅为民舍,望霖雨慰苍生”。即使家境贫寒,他也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的初心和抱负,清廉正直,一心为民。初入职场时,年轻的林则徐也曾迷茫过,但在短暂的休息和调整之后,他又重新出发。你看,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迷茫和焦虑的存在是被允许的,路从来都是走出来的。停下来思考一下,也许可以走得更稳更清楚。

提到林则徐,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吗?评论区里聊聊吧。

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